唐風采補發:白發。四季更替,自然界有春紅,夏綠,秋黃,冬白。同樣,人生也有四季,出現白發是自然規律使然。人生苦短,怕老之心,人皆有之。不然,浪漫的李太白不會有“高堂明鏡悲白發”之嗟嘆;豁達的蘇東坡不會有“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的感嘆;矢志報國、功業未成的辛棄疾則不會因“可憐白發生”而黯然神傷了。
自古至今,一夜白發的故事不勝枚舉:
據記載,舊時發蒙讀物《千字文》編者周興嗣,就是一夜愁白了頭的。據傳梁武帝命人從大書法家王羲之作品中任意挑出一千個不同的單字,每字片紙,雜亂無序,令周興嗣將這一千字編成韻文。王命在身,重過千鈞,周興嗣既絞盡腦汁,又焦慮攻心,一夜過去,瑯瑯上口、易誦易記的千字韻文編成了,編者的黑發也被霜染了。
另一個文人、三國時魏國書法家韋誕,頭發變白的時間則更短,片刻而已。魏明帝造凌云殿,工匠誤把匾額先固定好了,命韋誕題寫匾額,韋誕只好爬上梯子去高空作業,也許是書法家有恐高癥,加之全身心投入,緊張勞累幾至極限,一個匾額寫完,竟然須發皆白。他于是告誡子孫:以后你們可別再學書法。
同自然界的平衡一樣,生命的關鍵是動態平衡。生而為人,一旦壓力增加、工作量加大,身體內臟器官要保持不受傷害,必定選擇由外在的非重要組織器官代償。皮膚、指甲、頭發是第一層代償系統,粘膜、肌肉、骨骼是第二層代償系統,身體的腺體、包括肝臟是第三層代償系統。代償是一種調配,重新分配資源、能量,以保證核心組織器官的功能正常。所以,外表的年輕是一個表面的問題,否則,如果內在已經疲乏,而外表依然年輕,反而是大病的標記。反過來,如果內在能量充沛,外在呈現白發、脫發,則是一種供需協調。
《增廣賢文》有云:“人見白頭嗔,我見白頭喜。多少少年亡,不到白頭死。”應該說,黑發變白發,是身體機能的一種代償活動,該白不白,反而說明身體機能存在問題,預示著不幸和悲哀。所以一個人在長出白發的時候,完全可以從容地說:白發了,真好!
椐研究,當毛囊中的干細胞減少時,頭發就會變白。這說明生成黑色素的干細胞的基因遭到了破壞,并且被清除了。如果這些被破壞了的干細胞沒有被清除,就會瘋狂復制從而形成癌細胞。也就是說,人在壓力下,長白發的過程,有助于抗擊癌癥。所以說,一個人如果工作、生活壓力太大,就應該生白頭發,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的頭發依然是黑色的,那么,就有可能是他的身體機能很差,患癌癥的幾率會大大增加。